保研的最后两小时
现在9.25的中午,保研系统接收拟录取的那一天。听着读博区up的新歌薛之谦劝你别读博_哔哩哔哩_bilibili,大抵是确认本校直博了。本校+直博,大多数朋友都感到诧异,一是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二是不如读个硕留个后路。
如果给你一个top2的机会,你会放弃掉你现在的offer么?坦白而言,我会。然而现实骨感,top2的offer并没有那么好拿。一个好offer的因素大约有title+导师+方向+地理位置。我曾全力冲刺过top2,但多数时候都是碰壁,仅有少数几个做生物医学工程的导师愿意给我offer(也许是看重我某些生信工具优化的经历了吧),但他们的方向着实不符合我的喜好。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接受了,去面一面,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认知和结果?哪怕是进组后偷偷做自己的方向,起码有一个top2的title?
总是在前期有过高的预期,屡屡碰壁后,才知道之前的机会有多宝贵。
于我而言,在title能有进一步提升的,除了top2就剩下华五了。在这里,我必须为我保研期间一系列不作为的行径表示忏悔,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示哀悼。
四五月份,我意识到保研需要陶瓷了,但是目标top2的我此时一封套磁信都没发出去,因为我想这这个时候的简历还不够饱满,再等等吧,同时还要处理ASC25决赛的事情。
五月底,ASC25拿了一等奖,偷偷的玩了几天(现在看来那个时间点是最宝贵的)。学校也快期末了,匆匆完成期末作业,终于发出了第一封套磁信。
六月,针对top2,我疯狂的阅读老师们的方向与资料,把清深当作终极目标,对清深和北深的若干位老师发去了套磁信(当时甚至没有考虑北京,单纯不喜欢这个城市)。很遗憾,由于清深北深方向对口的老师非常少,只有一俩位官方回复。这个时候我依然没有考虑北京,我真的,真的,不喜欢那座城市,即使那里是一切的根源。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该准备准备华五了。于是,我报名了上交复旦的硕士,陶瓷一俩位老师并受到了积极回复。
七月,上交复旦没过。心如死灰。浙大硕要等9月…….
八月,收到浙大直博offer,此时因为有了本校offer,感觉比起人生地不熟+不确定自由度,放弃。(或许又得后悔吧)
九月,开摆…..
我必须为我保研期间一系列不作为的行径表示忏悔,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表示哀悼。
今天,我鸽掉了深先院、浙大,选择了本校。这对么?
今天,我放弃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硕士名额,选择了直博。这对么?
悄然间,已经站到了保研鄙视链的低端。本校+直博。
悄然间,将要决定未来五年的生活,即使我知道可以quit。
二十多岁的年纪,用来干什么,都觉得太宝贵,都觉得会后悔。
距离确认还有两小时,整理整理心情,回望这一路,已成长不少。
距离确认还有一个半小时,理性把感性按在床头,细细思考,感觉也不差。
为什么本校?
- 较高的自由度
- 感兴趣的方向
- 不错的导师
- 自认为比起华五略显逊色罢了,当然比起top2还是相去甚远。
为什么直博?
- 时间上,直博比硕士就多两年,而且学院大多数如期毕业。自我预期是本校博士的中上水平,所以不是很怕毕业。
- 在读博士的title会更让我感觉到在工作,而非在读书。是的,我将其视为一份工作,我需要摆脱学生的标签,成为几年的“研究者”。
- 信念感,我就是觉得博士头衔NB,就是想成为Dr. liu。
- 家里不急着用钱。(虽然我很缺钱)
关于本校+直博的弊端?
- title上没有什么提升
- 大多数人认为直博是“赌博”,但对我而言,我可以随时quit而不感到愧疚,人生本就是自己做主。
- 直博比硕士少在社会赚2年的money
列举如上,总感觉是在自我PUA,但事已至此,能做的唯有接收,希望自己就不会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