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教育
苦难教育
就身边统计学而言,在中国典型家庭成长下的孩子,有不少都经历过苦难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之深远,使之他们上大学的时候都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过度苦难教育的反面,是享乐主义,但由于物质的缺乏,大多数大学生即使有享乐主义的念头,也无法做出实际的行动。我将抛出一个暴论——苦难教育的危害大于享乐主义。
在苦难教育的熏陶下,人容易变成不配得感和焦虑的混合体。在经济行为上,他们大都奉行长期主义,对于支出行为极度敏感,尤其是非刚性支出。由于没有进行全面且有效的调研,我只能以自己为例子。比如说,即使我一天收入200,面对40一顿的饭还是得思考个一俩分钟,觉得把钱留在后面会有更好的增值效果。又比如说,我有一个很想买的电子产品,我耗费非常多的经历比价再三,最后却没有购买。又比如,面对一些娱乐性质明显的消费活动,比如说出国旅游、奢侈品牌、轻奢体育活动,会有较为明显的抗拒感。为什么我总想着把钱剩下,对支出行为如此敏感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 收入有限
- 总认为苦苦现在以后会更好,即“病态的长期主义”。
- 别人都能忍住凭什么我不能的 “从众心理自我PUA“
高额的收入在大多数时候可以击碎苦难教育的负面作用。但如果收入有限,即使有一定量的存款(比如我,长期维持几w),面对取悦自己的支出行为时也会变得敏感,尤其是非刚性支出(抛去学费、餐饮之类的)。
“病态的长期主义”更是苦难教育的典型产物。在小学,整体氛围是好好学习以后吃肉,在初中,依然是好好学习以后吃肉,在高中,嗯,好好学习以后吃肉。到了大学,“好好学习以后吃肉”的观念已经深深刻入闹钟,社会的大氛围也是如此,但是也出现了一小部分人玩世不恭的自我解脱。倘若这种从小到大的“好好学习以后吃肉”观念在大学没有一点松懈,那我们的人生可能过的极其痛苦。延迟满足是没有止境的,将年轻时的快感延迟到中老年,这是一笔不划算的账,有言道 “穷游富游不如少年游”,年轻时的快乐,是人生中宝贵的一段经历。
从众心理的自我PUA也是邪恶产物之一。有些人本就不适合背诵课本,但想想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不行,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些人渴求个人空间,但想想别人都在集体生活,为什么我不行,忍一忍就过去了。忍一忍,退一步可能并没有海阔天空,进一步才能开辟道路。人生本质上是一场大型的单机RPG,周围所有可以交互的人类不过是NPC,你渴求跟NPC一样到底是图个啥?来这人世走一遭,需要注意的是自己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你只需要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除了从感性层面说明“病态长期主义”和”从众心理自我PUA“的不合理性,理性上,这两种状态/理念也会给我们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最典型的例子是内耗。大多数时候,舒适需要金钱维持,而不舒适需要精力维持,即人在面对不太友好的环境时,本能的会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应对这些因素,最终分走了本可以用来提升自己的精力。如果你坚信你能成功,就不要吝啬年轻时的种种购买舒适感的支出。换言之,贷款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正确行为。(当然,前提是不滑向消费主义)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相对富足的成长环境,希望他能有足有的精力探索这个世界,而不会过多的因为物质条件望而却步。倘若我一个月能有10w,那他就应该有1w,倘若我一个月有100w,那他就应该有5w。但他发现钱不够花的时候,他会自己先找找工作,然后发现那些活都不如他一个月的零花钱多,他会思考,甚至会问我,”爸爸,你咋一个月赚这么多“……..
小镇做题家+理工男,简直是苦难教育的完美宿主,还好家里比较给力,要不然这辈子也算是有了。小时候老爸总说”钱是赚出来的“,我寻思着这么简单的道理我还不懂么。真到实践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钱有点过于舍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