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动(批判一)
选自《不纯粹非理性批判》(一) 大浩浩编
论主动 2024/4/11再编
(部分节选自2023/4/21周记)
主动者总是占有更多机会的,他们更有可能获得高的职称,更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赏识,更有可能认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有可能遇到惺惺相惜的伴侣。
遗憾的是,似乎一部分人总是自卑或充满傲气的,他们或因为懒惰不主动,或因为恐惧不主动,或因为不屑而不主动。
懒惰是因为他们并不觉着能从“主动”中收获到什么,他们没能了解“主动”带来的收益与快乐,就好比一些农村的孩子不知道生活中还可以环游世界,还可以蹦迪滑冰,这应当是一种信息差。对“主动”的认知缺乏以及动力的缺乏将导致他们的懒惰,他们会变得被动,变得消极,只根据近环境提供的信息生活,高中时他们知道学习,但到了大学他们似乎不知道做什么了,于是周围的人玩游戏便跟着玩,周围的人都在学便跟着学。这样的生活某种程度上是惬意的,因为他们不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去思考与周遭环境不同的事务或行为,他们只要顺应便可以了,但这样做并非令人满意的,至少会让大部分人在之后后悔。从某种程度而言,“主动”就是避免懒惰,主动开辟信息源,主动扩展活动边界。
恐惧是因为他们自卑,缺乏对许多事物乃至周遭事物的掌控感,他们无法预料他人的反应并害怕他人可能的种种消极行为。他们惧怕有别于他们当前认知的事务,他们想要获得某个权位但又害怕自己做不好而遭受指责,他们想要追求某个美好的东西却总是患得患失迟迟不前。对“主动”的恐惧似乎是人人都有的,尤其是一些超出自身常情的“主动”,诸如竞选某个自己从未就任过的岗位,又如追求一位欣赏的异性。要想避免因为恐惧而导致的消极性的“被动”,一大法则便是提高自己的认知,深邃自己的思想。换言之,人本应惧怕,但又可不惧怕万物。从某一角度而言,惧怕是自己产生的,我们应当为自身的惧怕负责,更需要学会在必要时让情绪服从理性。一切感知都离不开人的存在本身,这既是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唯心主义的强调点。对事情的最终定义权在于我们自身,不论外界如何的混沌与诡谲,最终剩下的不过是本我,他人的评判,过往的思索,都随着死亡烟消云散。
不屑则是大多数有了一定自我思想能力者不“主动”之缘由。许多“精于”自我思考的人会趋于“孤傲”,他们的思想是孤独的,他们认为自己是孤独的,至少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他们倾向于做自己认可的事情,心中“理想主义”的念头时不时涌入心头。那些没能达到他们所谓“标准”的人和事,他们就难以敞开心扉去执行或结识。他们可能会去做某件事,可能会去认识某个人,当他们的内心总是坎坷,难以真正的释放自己的全部精力。
不管怎么说,一旦人失去了“主动”,他便失去了拥抱世界的主动权。其实人的几乎一切活动都是主动的,进食是主动的,睡眠是主动的,乃至必要时呼吸也应当是主动的。为什么有些人在一些方面很主动,但在一些方面不主动,因为他们隐式地计算了主动的成本,人们饿了吃饭,他们的大脑毫无疑问地认为这是效益很高的事情,便乐于主动。学生去写作业,他们的大脑认为这又无聊又毫无收益(尤其是对那些不能从学业方面获得成就感的人),便倾向于被动与规避。
遗憾的是,这种隐式的自动的计算往往规则原始且短视,这导致很多人在需要主动的方面不愿主动。为此,我们需要显示地辨别收益,即使这种显示的计算会比隐式的计算更消耗能量,但相较于我们未来的收益这不值一提。举个例子,你遇到了一个有趣的人,你的大脑隐式地计算出去主动认识这个人的“渴望”,这种计算大都基于原始本能,比如说这个人很帅,你想接近他。同时这种计算倾向于直接的结果,因为你的大脑总是喜欢以低功耗运行。这种计算也倾向于较负面的结果,因为人总是风险厌恶的,总是畏惧损失大于渴望收益的,这意味你可能放大他拒绝认识你的可能性。总之,基于以上几点,你的大脑可能判断你不太想主动认识这个人,但实际上,如果你主动认识这个人,哪怕是简单的要个微信打个招呼,你可能收获一个超级大学霸,可能收获一段真挚的情感,可能收获一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哪怕对方确实不太行,你也大可以全身而退(如果你不放在心上的话),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将,你的收益永远是正的。但是上面这段判断过程是需要耗费精力的,或者说你需要显式地去计算去思考的,这种计算和思考往往更加长远,也更符合现实以及自身的利益。
我们要想保持主动,第一是要对一些事物进行“显式”的思考,这种“显式“的思考是需要消耗意志力的,但是你可以初步预判是否要进行这种思考。第二就是要秉持着谦逊而随性的态度,前者要求自我尊重世界与生活本身,后者要求我们不要过分看重这个世界的人和物,换言之,不要过分看重这一切,不要有太大包袱,因为人生一世,没有人是你忠实的观众,唯一的观众总是自己,人与人的悲欢也并不相通,懂自己的永远都是自己。
如何主动展示
2023/10/17周记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总是青睐主动展示的人,在马原课上,老师会给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平时分,尽管他的回答可能在你眼中十分荒唐;在社会上,机会也青睐于乐于展现的求职者;乃至于在求偶这一方面,主动展示仍然是一大加分项。
这里我们必须得定义何为主动展示以方便我接下来的论证。主动展示应当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主动展示,即当着受众的面以自己为媒介展示自己的某项属性,可以是在舞台上给粉丝们唱歌,也可以是打扮的可可爱爱向意中人表白。而间接展示,则是以他物为媒介展示自我,这种媒介通常为社会评价或者官方认证等。二者的共同点是“展示”这个动作均为“主动”的,即不论我是直接还是简介,我主观上都希望展现出自己的某项属性并为之付出努力。
主动展示。不得不说,著此文的目的是表达我心中对那些“自大狂”与“愚者”的展示之不屑。那些“自大狂”或者“愚者”们总是为了某项眼前的利益而急于展现自我,他们往往选择直接的自我展现,通常表演也十分拙劣。在没有人愿意展示的情景之下,由于稀缺,他们往往被贴上“勇敢”的标签而收获好评,但在许多人都乐意展示的情景之下,这种拙劣的表演会给人留下愚钝或者不甚靠谱的印象。
然而令人可怜的是,在学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展示自我,或者说不愿意得到关注,正是这样一种氛围,滋生了让愚者与自大者登台表演的机会。所以,你会在许多学校发现这些场景,在发言就可以收获利益的课上,一些学生的发言简直毫无逻辑,但他们仍然理应受到奖励,这种奖励是赐予“勇敢者”的奖励。如果此时有人愤愤不平,并对这些人的发言感到搞笑,那么他应该积极主动地发言,进而拉高展示场景的整体层次,这般,“自大者”与“愚者”倘若还想登台表演,那迎接他们的便只剩下嘲笑。令人可怜的是,大多数愤愤不平者仅仅停留在愤愤不平,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既瞧不起舞台上的那些没水平的家伙,又不敢自己登台表演,这些人是最“弱小”的一批人,比那些无知的“勇敢者”们更加弱小。
间接展示。间接的主动展示是富要技巧性的展示形式,你需要达成展示自我的目的,却又不能直接冲到你对象的脸上说自己干了多少多少厉害的事情,而只能通过社会评价等工具让对象间接的了解到你有多么优秀。间接展示往往更令人信服,同时也更能体现出展示者的水平,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你面前吹嘘自己每天赚几万和别人都称赞他月入千万是不一样的效果。然而,由于缺乏直接性,间接展示的高效性往往是人们的重点观测方面。
如何高效地通过间接展示的方式目中目标?第一,间接展示的资源通常是长期连续的,这意味着你可以刻意养成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包括朋友对你的积极评价,社会对你的认可等等,当你遇到一个新的对象,你只需要调用你之前养成的资源,便可以达到间接展示的目的。第二,简介展示可以被引导,这意味着,如果你想让你的对象知道你的学习成绩是有多么拔尖,那么你应当在你的主页展示你所获得的学术成果而非你的爱好,在同你们的共同好友聊天时谈谈你发了多少篇论文而非你去了哪里玩。当然,无论是刻意地养成还是引导,都需要注意“度”的把握,既不能让别人觉得你造作,也不能让别人觉得你无关紧要平平无奇。
高水平展示。高水平展示者,首先必须要具有直接展示的勇气,其次要具有运用间接展示的智慧,最后要具有真正的高素养内核。没有勇气,再好的才华与内核也会被淹没。没有智慧又没有高水平内核,那便是“愚者”或者“自大者”。